欢迎访问 今天是:
党校工作
党校工作
向“数字脱贫”“拍脑袋规划”说不
作者:ebaitiancms  来源:http://210.42.160.51:8083/   时间:2018年05月16日 09:42 点击:

“数字脱贫”“拍脑袋规划”说不

脱贫账目不取巧,项目规划不脱节 

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要防止形式主义,扶真贫、真扶贫,扶贫工作必须务实,脱贫过程必须扎实,脱贫结果必须真实。他还深刻指出了扶贫工作中的形式主义的主要表现。

  2018年是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。党员领导干部有哪些好方法、硬举措来防止和解决扶贫工作中的形式主义等倾向性、苗头性问题?记者日前深入云南、安徽、贵州等多个脱贫攻坚重点地区进行调研。

  发展产业、提高收入,对贫困地区群众而言尤为重要。但在一些地方,“通过‘巧算’收入账”,“以拔高收入的方式实现假脱贫”;“有的发展产业不进行调查研究,靠拍脑袋决策”,“扶贫项目和贫困户产业需求严重脱节”。

  如何防止“巧算账”式的数字脱贫?如何避免“拍脑袋”式的产业规划,从而实现稳定脱贫?记者在云南省大理、昭通两地的多个县乡村进行了采访。

  摸清贫困群众生活状况

  做扎实调查,讲明白政策

  从滇西北的大理,到滇东北的昭通,记者采访过的10多户贫困户,没有一家说得清家里的收入。很多贫困户倒不是刻意隐瞒,而是自己也不知道家里到底有多少收入。昭通市永善县马楠乡党委委员杨友泽坦言,要想摸清贫困群众生活状况,得比贫困群众更了解群众的家底才行。

  除了对自己家底不甚清楚的以外,刻意隐瞒自家收入的也有。有基层干部表示,“有的村里全村几乎都说自家没存款,可是一家金融机构统计显示,这个村组光在这一家机构就有五六百万元的存款。”

  一些基层干部表示,要客观看待、充分理解农户少报收入这一现象,“一来农村有不愿意露富的传统民风;二来部分农户害怕自己收入超过脱贫标准后就没了相应政策扶持。实际上现在脱贫不脱政策,扶贫政策已经逐步稳定,贫困户没有必要隐瞒收入。”

  针对一些隐瞒收入争当贫困户的现象,多位基层干部认为,一方面要向群众讲清楚政策的稳定性,让贫困户不故意虚报,另一方面也要做实入户调查,不能让故意少报收入者占便宜。

  脱贫收支不能“巧算账”

  钱同群众算,账要群众认

  脱没脱贫,如何做到“同群众一起算账,要群众认账”?

  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老君山镇新生村第一书记赵丽苗表示,判断一户是否脱贫,要综合考虑家庭收支情况,“关键看是否符合‘两不愁、三保障’的要求。”

  记者调查发现,不少建档立卡贫困户收入略高于年人均收入3000元,但仍然进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名单,最主要的原因是“住房安全无法保障”。特别是在部分少数民族聚居的高寒山区,少数群众此前仍住在杈杈房、土坯房中,如果不进入建档立卡贫困户,很难实现安全保障。

  昭通市绥江县新滩镇石龙村村干部说,他们常在村里跑,哪家实际多少亩地、在哪里打工,还是很难瞒得住的,“公认的贫困户肯定是进了,少数没进的找上门来我们就一笔笔给他算账。”

  在剑川县老君山镇,建档立卡贫困户家门口都贴着一张帮扶情况明白卡,致贫原因、扶贫举措、收入情况一目了然。“脱贫时都需要贫困户自己签字认账。”赵丽苗说,“算清楚账,贫困户才能认账。工资性收入、养殖种植等生产经营性收入、转移性收入、土地流转收入等几项加在一起,收入其实是能算清的。”

  实际上,由于脱贫验收需要第三方入户调查,在对贫困户脱贫出列算账时,大多数地方会相对保守地估算贫困户收入。

  “计算养殖收入,需要按照出栏数而不是存栏数;一个人外出务工10个月,我们往往只能给他计算八九个月的收入,因为有可能第一个月并没有找到工作,此外务工收入一般还要剔除掉部分交通及必要生活成本开支。”杨友泽说,在脱贫出列时更要从紧把握,避免“数字脱贫”。

  “脱贫攻坚过程中,纪检部门一定要强化执纪监督,对‘数字脱贫’等问题紧盯不放、绝不手软,以严监督严查处,严防脱贫走形式。”大理州剑川县纪委书记赵桂海说。

  产业规划不能“拍脑袋”

  同意愿相符,和需求对接

  记者在调研中发现,贫困地区发展产业越来越注重调查研究,“必须尊重群众意愿”成了发展扶贫项目的硬杠杠。“去年让养鸡、今年让养羊、明年让种药材”这种“拍脑袋决策”越来越少。

  “‘都知道山区种玉米洋芋等粮食作物不行,但是不知道种什么才行’非常普遍。”永善县茂林镇甘杉村党支部原书记谭德才表示,贫困地区产业规划需要党委和政府、企业大户的指导和引导,帮着找出路。

  调动贫困户自身的积极性尤为重要。“一个人打工,基本上全家人平均收入就过了贫困线,只要有打工意愿,政府免费提供培训,同时帮助联系打工机会。”剑川县老君山镇党委书记王梧兴说,发展产业更重要的作用在于解决无法外出务工者就近打工的问题。

  “防止返贫,需要村里产业带动。”谭德才说,现在还没有脱贫的,多半是家里有老人孩子或者有病人,离不开农村的家庭,“要脱贫就要发展产业,没有产业,脱贫攻坚就没有持续支撑,贫困户也很容易返贫,无法实现稳定脱贫。”

  一亩两亩不是产业。记者调查发现,贫困地区想要培育一个产业并不容易。农民种植养殖技术不过关、引进的企业持续亏损……“资金、技术、市场,随便哪个环节出点问题,基本上就会前功尽弃。”王梧兴说。

  即便是产业前景很好,产业规划及推广过程中也要充分尊重贫困群众的意愿,发挥好政府引导示范作用。有一家企业有意愿在老君山镇流转土地进行种薯种植,连同土地流转收入、就近务工收入、分红收入,能比现在翻好几番,干部们本以为老百姓会举双手欢迎,但由于需要推平老百姓田埂做农田基础设施,不少群众担心没了田埂以后没法确认哪块地是自家的,并没有同意。

  王梧兴说:“脱贫、产业、市场、农户几者之间,政府如何作为,如何找到平衡点和突破点,如何防范风险?并不是简单的行政命令或者哪一方一厢情愿就可以实现的。”如今,项目暂停,老君山镇计划继续深入做好群众工作,或者先示范性种植一片,打消群众顾虑后再稳步推开。